3月12至14日,清华大学数学基础教学中心举办成立一周年暨2025“国际数学日”系列活动,包括校领导调研、学术讲座及国际数学日茶话会,旨在回顾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数学基础课教育教学创新与交流。
校领导调研——关怀与指导
3月12日下午,副校长彭刚前往数学基础教学中心(TCM)调研,教务处处长刘毅、副处长曹柳星及中心部分教职工参加座谈,中心主任朱桂萍主持会议。彭刚高度赞扬中心过去一年的成果,肯定中心教师在全校人才培养中的辛苦付出。他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数学基础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彭刚鼓励中心全体教师继续深耕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扩大教学影响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保障数学基础课教学高质量持续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刘毅介绍了学校近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指出数学基础课教学始终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未来本科人才培养对数学基础课的要求将不断提高,鼓励教师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务处将继续加大对数学基础教学中心的支持力度。

朱桂萍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交流、队伍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汇报了中心成立一年来总体工作进展,以及中心面临的挑战和下一步工作展望。微积分教学团队负责人王晓峰、线性代数教学团队负责人杨晶分别汇报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课程成绩的分析结果,提出探索实施分层教学、优化课程供给等改革举措。与会教师还就教学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数学基础素养讲座:探索数学与科学的奥秘
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数学的兴趣,培训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基础教学中心本学期推出了“数学基础素养系列讲座”。3月13日下午,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数学基础教学中心王晓峰副教授在建华楼LG1-21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从开普勒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学术讲座。该讲座为清华大学数学基础素养系列讲座第三讲,线上和线下共计1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回顾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迁,详细介绍开普勒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牛顿的研究的奠定作用。讲座核心部分聚焦牛顿如何用数学方法证明开普勒定律,王晓峰结合几何和微积分方法阐释推导过程,展示费曼的几何证明,强调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国际数学日茶话会——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3月14日,数学基础教学中心举办以“探索数学与艺术之美”为主题的茶话会,庆祝第六个“国际数学日”,20余位数学基础课教师和即将入职的新教师参加茶话会。会上,教师们围绕数学与艺术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志趣、人工智能赋能数学教学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探索数学与艺术融合的方法。趣味数学互动环节把茶话会推向高潮。数学基础教学中心主任朱桂萍表示,茶话会搭建了教师沟通桥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相互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后续作为中心惯例每年同期举办。各教学团队负责人也计划推广此类活动,助力教学提升。


数学基础教学中心成立一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各机关部处和各院系的支持下,全体教职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此次系列活动是对过去一年发展的全面回顾,更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相信数学基础教学中心将取得更辉煌的成绩。